我为什么要做周计划,以及实行三个月后的感受

李长太

李长太2020.04.09

  • 14868
  • 0
  • 0
我为什么要做周计划,以及实行三个月后的感受
本文作者是我的朋友Ada,本文中她分享了自己学习使用周计划管理工作、生活的心得和收获。她这几年积极的学习和实践,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,相信大家会从她的文章中有所收获。——李长太
01困境
大约半年前,我开始尝试将手中的工作逐渐“项目化”,不再以公司和员工去考虑长期合作的公司或个人,而是将他们全部视为我的甲方。 
我是根据甲方需求、提供自身优势服务的独立乙方,这大概就是通俗说法的”自由职业“,对我来说,只要可以不坐班,就是万万岁了。
但是几乎每一个得知我现状的人,都会流露出担心的神情,有人担心我吃不上饭,有人担心我被人骗,有人担心我没有长期愿景……
我相信这些都是真实的问题,但这些都不是我担心的。然而,我的确面临一些很严重的问题,让我每天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。
大概在三个月前,由于开始有新项目增加,我觉得工作开始变得吃力,时间不够,效率不高,而且常常焦虑。跟朋友在外吃饭聊天的时候,心里还在想着是不是有稿子没写完。
可是有多少没完成,具体还需要多长时间,我又没概念,于是陷入新一轮焦虑。在这种状态下,即使坐在电脑前,也很难进入工作状态。
所以,即使我开始了自己向往的自由职业,可以不坐班,可以自己安排工作和学习,我却陷入了新的困境——不仅难以从容应对进行中的事情,也没时间精力去学习和提高自己,更别提很快上手新项目了。
我开始意识到,这样下去可不行。如果要做一名自由职业者,除了需要长期稳定的项目,还需要极其自律和高效的工作方法,以及持续地学习。
刚巧,我得知了朋友李长太已经自由职业一段时间,他长期研究时间管理、知识管理、项目管理等一系列自我管理,并且将内容输出成为视频、音频和文字等不同形式的课程,还提供咨询服务。
所以我决定,找他进行一对一的付费咨询,咨询主题就是”自由职业者如何进行工作规划“。
02准备
约好咨询后,我还有两周的时间。长太让我利用这段时间,向他提供一些工作中的信息,作为之后见面咨询的准备,下面分享一下咨询前的梳理内容,供其他人参考:
1.描述目前的工作
A.工作流水账:以天或阶段为范围,列出工作内容。我目前有“资料整合与创作型”、“原著改编型”、“品牌文案型”三类项目;
B.工作中需要提交的:比如文档、或其他形式的成果。我主要是各种形式的文档,有的每周提交,有的按阶段性提交;
C.时间投入:详细记录每周投入到各项目中的具体时间,以小时为单位。
关于时间记录的工具,我前后用过三个:
”一个番茄“重点在协助专注,同时适合做简单记录,类似记账,帮助自己了解时间都花在哪儿了;
”时间块“相对复杂,但可以作为记录控的完美工具,细化到0.5小时的每日记录,我只在详细记录阶段使用了一下;
”番茄清单“是目前最合意的工具,帮我记录时间投入和分配,以及番茄工作法,绝对是写稿专注利器。
2、到目前为止,在各项目中积累的技能、长处或者优势
这个可以列个清单,目前在做什么工作,做了多久,做了什么事,从中的收获。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做工作总结,同时也在了解自己优势,尽量发挥优势。与其跟不擅长的事情玩命死磕,不如先发现、培养和发挥自己擅长的。
3、提出自己的需求,或待解决的问题
关于这点,我有个很深的体会,一个人在做跟自己有关的的决定,比如考虑要不要买某个物品,比如想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,再比如我做这次咨询前,也许在行动和决策之前,最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”认真地思考需求“。
其实就是分析现状,提出问题,考虑方案,最后行动。
这跟我很喜欢的”整理术“,是相通的,不管是整理物品还是内心,动手整理前,首先要看看自己现在都有哪些物品,然后再决定物品的去留或安置。
这一切的前提,都是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而来,如果需求不明确,就等于没有指导方针,那样的话,不管扔多少东西,都是乱的。
后来,麦子老师给我发过她写工作文章的一篇总结,我发现也有相通的道理,说起来写文章也是这样,寻找和积累素材,再去思考要写什么怎么写,最后再动笔。
个人体会是,如果前两步的功课做足了,写东西就会很顺畅,如果没想周全,就着急动笔,写的时候就很吃力也很痛苦。
看来,世间万事万物,很多都是相通的。
以下是我在咨询前,列出亟待解决的问题,和希望达到的需求——
  • 对目前工作进行拆解和规划,进行合理的工作计划和安排,以及总结反馈
  • 如何针对现状进行时间管理,提高工作效率
  • 如何探索”管道收入“
  • 我想建立个人管理体系 (如何进行工作计划,如何进行知识管理)
  • 如何主动寻找项目,面对多个项目,如何挑选(时薪?发展?)
  • 如何记录项目日志,如何在项目结束后进行输出?
  • 如何进行素材收集,工具,方式
后来,我自己总结为,如何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体系?其中包括:工作计划、写作素材收集和加工、工作效率、工作反馈。
我发现,我陆陆续续梳理了两周后,已经积累了一个很丰富的文档,在理清现状的同时,也有了一些启发,可以说在还未正式咨询时,已经得到了一些答案。
原来,我之前的焦虑和不安,源自于对现状了解不清楚,不清楚工作量,不清楚自己的时间投入,不清楚自己的工作产出率,也没有合理的计划,就算尝试过做计划,也并不是基于思考需求的计划,所以未能按计划实行,所以会有挫败感,所以会认为写作的工作不适合进行
精密计划,其实不然。
于是,我带着这些思考、梳理和启发,接受了长太的一对一咨询。时间很短,但是由于目标明确,所以效率极高。
03收获
  • 如何制定适合我需求的工作计划?
结论是,做周计划。
逻辑是,根据目前的工作内容,按照分配,新一周开始前,先规划一周的工作内容,接着每天工作前,”认领“当天的工作,周计划和日计划,都是基于对自己对工作了解之后,比如交稿日期,比如每小时工作产出,比如个人专注极限时长等等。
工具是:印象笔记。至于具体如何做周计划,这个看个人需求和喜好,我是在印象笔记官网下载周计划模板,之后再修改调整的。一般很难一次到位,需要一边实践一边调整。
感受是:太喜欢这种按计划进行的感觉了,每天按照自己可以承受的量领任务,在相对稳定的计划里完成当天任务,如果有余力就提前,如果有临时状况,就推后,不管提前还是推后,都是心中有数,所以就不再焦虑了,而且也比之前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,大致知道自己每小时写多少字。
  • 如何总结工作,提高质量和效率?
结论是,写工作日志,每天都写,即使当天没工作也要写。
逻辑是:每天写工作日志,可以当做素材积累,一方面是为了客观记录,记录成果也记录失误,另一方面可以在记录的基础上发散思维,并且,如果持续记录周报、月报甚至年报就出来了。
工具是:印象笔记。我给每个进行中的项目,按月各开一个文档,印象笔记具有合并功能,每记录完一个月,就合并一次,这样年末的时候如果要做年终总结,就翻看这篇合集就好。
感受是:不记不知道,一记就停不下来。重点是每天记录,哪怕是“我今天一个字也没写啊”这样的记录。而且很多问题都是在记录中发现,而且不断发散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启发。
  • 其他
除了上面两个核心问题,我还有两个长期文档。
一个是素材积累,主要是工作中的项目,比如生活中看到听到的,也许可以写,就立刻记下来,这样每次写稿前我就不用当场坐在那里花费时间去想,今天写什么好呢?而是打开素材库,挑选一下就好,而且这些素材一定是记下之后,在心里进行适当发酵一下的。这个主要是用苹果自带备忘录。
另一个是健身营养,这是我的个人爱好,坚持记录训练内容和感受,营养方面主要是阅读相关书籍,进行读书笔记的输出。这个主要是石墨和印象笔记交叉使用。
关于周计划,我要说的,差不多就是这些了。
—END—
 
以下为本期投稿作者Ada订阅号,欢迎大家关注。
 
 
百年不遇的广告时间
如果你想系统提升自己时间管理、项目管理、知识管理、目标管理的能力,可以识别下方二维码学习系列课程。
 

 


关注公众号,查看更多文章与教程

 

 

感谢你的阅读,本文出自知常学社(李长太)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,谢谢合作。
格式为:知常学社(李长太)(http://www.zhichangxueshe.com/2557/

发表回复

返回顶部

返回顶部